针对我国转基因育种存在的功能基因匮乏问题,建立了微生物耐除草剂基因高通量筛选技术平台,鉴定一系列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耐除草剂基因,包括抗草甘膦的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S)基因以及草甘膦N—乙酰转移酶(GAT)基因,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22项(其中美国等国际专利4项),与国内30余家研究单位或育种企业合作开展玉米、大豆、棉花、水稻和小麦等18种农作物耐草甘膦育种工作。其中,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的耐草甘膦转基因棉花和玉米已进入生产性试验;北京奥瑞金公司采用上述耐草甘膦基因,培育的转基因玉米正在申请安全证书;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采用上述耐草甘膦基因,培育的转基因大豆2020年获得安全证书。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2023-11-30
- [科技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度“揭榜挂帅”项目正式启动2023-11-29
- 研究发现杂原子在生物炭吸附过程中的互作机制2023-11-29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2023-11-29
- 研究揭示铁矿和有机物调节砷化学转化机制2023-11-28
- 中国农科院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决定宣布会议2023-11-28
- [人民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揭榜挂帅”项目启动2023-11-28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2023-11-28
- 吴孔明到党支部工作联系点调研2023-11-27
- 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在京颁奖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