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禽产业是继猪、鸡产业之后第三大肉类产业,在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水禽育种与营养科研团队经过二十多年攻坚克难、自主创新,育成了多个肉鸭新品种,为我国肉鸭产业植入了“中国芯”,彻底打破了国外肉鸭品种的垄断。
临危受命 育成“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收复失地
20世纪90年代,英国“樱桃谷鸭”进入中国市场,短短几年,就垄断了我国瘦肉型肉鸭品种市场,但鲜为人知的是“樱桃谷鸭”正是由我国“北京鸭”培育而成。过去几十年,我国的肉鸭养殖企业在产业链条中不仅没有话语权,而且还要支付高昂的引种费来支撑自身举步维艰的发展。我国的特有品种“漂洋过海”,一步步变成了外国的摇钱树,这让侯水生院士无法忍受。但由于当时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对北京鸭的育种研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长时间仅仅停留在保种阶段。90年代末,随着老一辈北京鸭遗传育种专家相继退休,我国肉鸭育种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已届不惑之年的侯水生临危受命,从研究动物营养跨专业转向肉鸭育种,白天在鸭场做试验,晚上泡在办公室学理论,立志收复市场失地。
2012年,侯水生在国内首创“科-企联合育种”模式,得益于2013年以来科技创新工程的稳定支持,经过7个世代选育,于2018年育成“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瘦肉率和饲料转化效率等各项生长性能指标全方面超越国外品种,打破了国际垄断,仅三年就为企业节省引种费1亿元,市场占有率从开始的0%增长到目前的15%以上。
侯水生院士在育种鸭场测量种鸭胸肌大小
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
面向产业 累累硕果保障肉鸭种源安全
水禽育种与营养科研团队现有成员18名,在侯水生带领下,面对产业重大需求,实施了“千鸭X组计划”,发现一批具有巨大育种价值的基因,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肉鸭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创制了高产、或高繁、或优质、或抗病等性状显著不同的肉鸭专门化品系39个,育成多个专门化肉鸭新品种,其中,“Z型北京鸭”终结了北京烤鸭依赖填鸭的饲喂方式;“中畜草原白羽肉鸭”“中新白羽肉鸭”极大地降低了引种成本,打破了国外瘦肉型肉鸭对我国的垄断;“中畜长白半番鸭”,填补国内番鸭育种领域的空白。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累累硕果为我国肉鸭种源安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带动乡村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新白羽肉鸭新品种
坚持梦想 引领水禽产业创辉煌
时光荏苒,岁月已将青丝染成白发,侯水生心中振兴中国水禽产业的梦想却更加坚定,率领团队继续埋头苦干,推动科技创新,带领中国水禽产业不断腾飞并创造新的辉煌。
侯水生院士在鸭育种场
水禽育种与营养科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