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向阳研究员做项目结题验收汇报
科研人员分析了近50年的高密度气象资料、遥感和植被监测数据以及百年树木年轮,结果表明北方草原区总体呈“暖旱化”趋势,在趋旱气候影响下草地生产力持续降低,荒漠草原自然生态系统受气候影响最为敏感脆弱,随着资源生态条件的好转,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气候变化脆弱性相对较低。近30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域气候变化脆弱性呈明显降低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同自然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的格局相似,分布于荒漠草原的旗县脆弱性明显高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牧户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的受体和最积极的应对者,虽然从数据分析来看温度变化较降雨变化更显著,但是牧民对气候变化多认知为“降雨明显减少”,这种偏差应归因于“草地退化主要是降雨减少所致”的牧民认知模式与感知结果。研究还首次提出了牧户“心理载畜率”概念,它是牧民对草地可承载家畜数量的经验判断,影响着草畜平衡的宏观调控,且不容易改变。在大量数据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应该不断增强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引导和鼓励牧民提高饲草料储备,加大国家和地方对草地的直接投入,科学引导牧户分布式、自适应式和合作式主动减畜,制定出较为全面系统和完备的中长期气候变化适应策略与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等草原区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对策与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