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9日,我院在新疆石河子举办氮肥高效利用与管理高峰论坛暨新型氮肥增效剂节肥增产现场会。院长翟虎渠,资划所所长王道龙、副所长任天志,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道基,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和产业界代表170人参加。
论坛以农田节肥增产、氮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农田环境保护为主题,根据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番茄等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的养分需求规律和土壤氮素养分供应特征,围绕作物铵硝营养生理机制及其与盐分、干旱、低温等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及抗性机理,主要氮肥增效剂的作用机理、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效果评价,农田氮素循环管理及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农田环境保护等热点内容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产国和使用国,消耗了约占世界30%左右的氮肥。氮肥用量从2000年的2400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3300万吨以上。2009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5.3亿吨,粮食生产连续6年保持增长,氮肥贡献功不可没。但是,氮肥极易损失,我国当季平均利用率仅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15个百分点。损失的氮素或以离子形态进入江河湖泊水体,或以氨气或氮氧化物的形态逸向大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为解决这一难题,资划所梁永超教授同石河子大学及相关企业自主研发了新型氮肥增效剂——碧晶N+。碧晶N+具有抑制硝化作用,有益于作物均衡吸收铵硝营养,能显著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对盐碱、干旱和抗病等抗逆能力,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实验表明,使用该硝化抑制剂可以减少16%的氮肥淋溶流失,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减少51%的农田氮源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排放量,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增加28%的土壤中氮素保持量,改善和提升土壤肥力。碧晶N+增效剂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际农化巨头在同类产品上近半个世纪的技术垄断。研究表明,与目前效果较好的产品相比,该增效剂只需使用约四分之一的用量就可以达到相同硝化抑制效果,而且成本更低,可以大规模施用。
该产品于2006年开始研发。2009年在新疆地区选择小麦、加工番茄、棉花3种代表性农作物进行了大田试验,取得了5%-20%的显著增产效果。在减少30%氮肥用量的情况下,小麦、棉花平产,而加工番茄增产5%。2010年,建立了2500亩示范试验田,增加了葡萄、甜菜、辣椒、大枣、旱稻等多种作物,田间试验效果明显,小麦增产幅度达到10%以上,棉花达到15-20%。
分享到
我院举办氮肥高效利用与管理高峰论坛
发布时间:2010-09-19
|来源: 188bet平台app官方
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作者:admin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向第37届非洲联盟峰会致贺电2024-02-17
- 习近平致电祝贺斯图布当选芬兰总统2024-02-16
-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024-02-15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024-02-15
- 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向美国林肯中学师生回赠新春贺卡2024-02-11
- 习近平致电祝贺阿利耶夫当选连任阿塞拜疆总统2024-02-08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2024-02-08
- 习近平同葡萄牙总统德索萨就中葡建交45周年互致贺电2024-02-08
- 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2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