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万建民介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强大,一般比亚种内杂交稻产量潜力高10%-30%,是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但是籼粳亚种间杂种存在半不育、株高超亲和超亲晚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在生产上的利用。水稻品种抽穗期的差异影响了品种的耕种区域与适应性。该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已明确我国各稻区主栽品种的抽穗期基因型及其光温响应特性,并克隆了在长日照条件下抑制抽穗的基因DTH8,最近又克隆了在长日照条件下促进水稻抽穗的基因DTH2。该基因独立于已知的开花集成基因,并通过诱导成花素基因来促进抽穗,是水稻已克隆抽穗期基因中首个在驯化或改良过程中受到人工选择的适应性基因,在作物适应和育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课题组还克隆了一个新的稻属特有的光周期开花基因Ehd4,该基因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均促进水稻抽穗,对栽培稻的不同亚种能够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链接:
DTH2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3/02/05/1213962110
Ehd4:http://www.plosgenetics.org/article/info:doi/10.1371/journal.pgen.100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