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水稻研究所方福平研究员认为,池塘种稻的重要意义突出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促养。养殖池塘的主体是水产动物的生长池塘种稻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吸收池塘底泥和水体中冗余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降低生物、化学耗氧量,改善水质,提高水产品品质。此外,水稻在池塘中的生长还能降低池塘水温,增加栖息场所和脱壳隐蔽物,特别有利于虾蟹生长;水体环境改善减少鱼病发生,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二是增粮。2013年全国池塘养殖面积3935万亩,若其中有1/4的养殖池塘种植水稻,则可增加水稻面积1000万亩,相当于2010-2014年五年全国水稻扩面的总和。在各地开展的试验示范中,池塘稻种植的行株距在仅为大田插秧密度1/3的情况下,仍实现了亩产300公斤的产量水平。三是益生态。长期水产养殖条件下,特别是高密度养殖,饲料和水产养殖动物的排泄物等导致水质、水环境变差,水体呈现明显的富营养特征,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生物及化学需氧量增加,养殖尾水排放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池塘种稻能显著改善养殖水体水质,降低尾水排放带来的环境压力。据水稻所连续3年跟踪监测,整个水稻生长季,种稻池塘水体总氮、总磷平均含量分别比不种稻池塘降低70.6%和85.1%,特别是种稻池塘氮磷养分的多数指标在70%抽样期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而不种稻池塘则超过V级标准。可见,池塘种稻不仅能够明显改善养殖池塘水体质量、提高水产品产量和品质,还能有效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稻谷产量,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统一,推广潜力巨大。
近年来,在188bet平台app官方 科技创新工程、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和浙江省科技厅等相关项目支持下,项目组已育成了一批适合不同塘体的池塘专用稻品种,初步总结了池塘种稻技术,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程,并在南方浙江、江苏等8省市的鱼虾蟹多类型塘体进行了试验示范。但是,池塘种稻毕竟是以养殖池塘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础,迥异于以稻田为基础的水稻种植系统和技术体系,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联合攻关,如养殖池塘适度改造、渔稻最适共生比例、深水(1米左右)机收等,以期为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促养增粮、蟹肥稻香、环境友好、持续发展”的池塘养种新局面。(通讯员 章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