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耕地数量和质量不仅决定了粮食等农产品的综合供给能力,而且决定了供给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建设,明确指出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更要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并强调要加强耕地用途管制,逐步构建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量的52.1%,能够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全国建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优质良田,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尤其是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宜机化改造后,大型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可以畅达田间地头,加快了粮食作物的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步伐。同时,农田抗灾减灾能力也大幅提升,从全国每3年的平均受灾面积看,2019年至2021年的平均受灾面积比2010年至2012年降低44.7%。
耕地质量明显提升。提升耕地质量是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重要抓手。各地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积极采取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和精准科学用药等举措,耕地质量明显提升。例如,黑龙江2022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123.57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265万亩。其中,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3.46等,高出东北黑土区0.13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每公斤36.2克;深松和秸秆翻埋地块耕层厚度平均达到30厘米以上,粮食稳产增效提质基础更加牢固。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土壤保水保肥,避免土地污染,减少危险农药使用。内蒙古以高效节水为重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亩均增粮100公斤,亩均增收140元以上。目前该区已建成4989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9%,支撑了全区三分之二以上的粮食产能。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3273万亩,占水浇地总面积的38%,年节水可达33亿立方米,实现了粮食丰产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双赢。
农民增收步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既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又可以有效节约和降低生产成本,让项目区农民得到实惠。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大大促进了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般节水达到24%至30%、节电30%以上、节药19%以上、节肥13%以上。湖南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均每亩可新增粮食产能100公斤左右,带动农民增收200元左右,成为保障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受益的坚实基础,为农民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要求,到2030年我国将累计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这是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基础保障。现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取得诸多成效,但各地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质量参差不齐、投入标准偏低、管护压力增大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确保建设质量的机制举措。各地要因地制宜,在综合考虑不同地区气候特征、地理环境、水土条件、增产潜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积极引导村集体、种植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树立“品质为先、稳步推进”的考核机制,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奖惩机制,加强对建设施工前期程序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监督审查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监理评估,并将责任机制延伸至建成使用全过程的维护管理环节,切实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
第二,积极探索投融资机制。充分肯定粮食主产区和调出区对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贡献,在稳定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基础上,探索由中央协调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支持路径,全面压实不同地区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鼓励指导各地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进一步在土地出让收益、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专项债券等方面进行倾斜,并加大政策性金融资本投入。
第三,探索构建长期有效的管护机制。农田三分建七分管,要严格遵守建管并重的基本原则。各地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应及时制定高标准农田建后管理办法,明确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权利义务,确保管护主体的责任落实和相应的督导考核。继续跟踪监测不同地区在农田建成后采取的管护举措,及时总结不同地区的模式做法和经验教训,并在适宜地区进行复制推广。同步探索引入保险机制、购买第三方服务、委托专业化机构等市场化方式,推动建立有效的管护机制。
(作者系188bet平台app官方 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情报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