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融入大海
“‘海归派’不如‘土鳖派’”的议论也传到中国农科院一级岗位人才邱德文博士的耳里。从他的叙述中可见其困惑和不解。1995年,他在南开大学当副教授,后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接着来到美国EDN公司做微生物源分子激活蛋白农药的研究,成绩出众。
“海归”虽有骄人业绩,但换了地方,会不会“水土不服”?
国内某些现象确实令“海归”难以适应:科研竞争本是一种公平的竞争,却多了一层关系学和人情世故;科研时间本来就少,可请吃请喝也要占去时间;科技人员的不少时间需要花在争项目上。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的项目,还没评审,经费却早已分完;有的成果,创新不够,仿制有余,但被吹得天花乱坠……
在一次座谈会上,“海归”们普遍反映的是人才环境。邱博士说,“我们的压力不是来自科研和创新,而是额外的负担!”归根结底,是科研体制、机制的不尽人意。
对科研体制纵有再多的牢骚,弊端也不会自行消失,需要通过深化各项改革来逐步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竞争,是一种适应能力的竞争。尽管竞争的方式偶有损招出现,你也要勇敢地、智慧地面对它,并为最终克服这些弊端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其实,多数“海归”是明白这一点的。
从事数字土壤研究的张维理博士回国较早。她以为,老老实实做学问,是科技人员的本分。关系学国外也有,那是利用学科关系的影响,但国内则偏重于熟人关系。她在这个“关系”的分寸上把握较好。她说,“我必须融入这个大环境,否则,我的研究一事无成。从这点上说,我们更要考虑本土的水土环境。”
“在中国农科院,我们就是要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作为院长,我愿意从自我做起。”翟虎渠院长一席话,说得“海归”心热。
扶上马,送一程
日本北海道大学农业生物学博士李世访在日本12年,先后在5个大学和公司作过博士后研究,2000年回到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此后的一年多时间,他感到苦闷,科研无进展是因为没有相应的科研启动费,导致了他在日本已有很好基础的研究不得不搁置下来。看着日本人以他的工作为基础在国际杂志上发表文章,他心里不是滋味。于是,他给新上任的院长翟虎渠写信诉说苦衷。院长当即从不多的院长基金中批给他10万元。一年后,李世访作出了成绩,并引来了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100万元的资助。
今年11月28日,他再次给院长写信,诉苦变成了道谢:“我的科研工作走上了正轨,这和院长最初特批我的10万元经费分不开,那是我科研的重要转折点。”
科研转折往往从不起眼的启动费开始,对于“海归”而言,这是科研重生的救命钱!对此,张维理博士深有感触。正是这个救命钱,才使她很快地渡过难关。
1991年,张博士从德国波恩大学回到中国农科院土肥所,那时,她没有住房,借住在中科院院士徐冠仁家中。她甚至拿出自己在国外攒下的10万元搞研究。这么好的回国人才,到哪里去找?所长感动了,从自己的项目中借给她4000元。两年后,她小有成绩,从原国家教委拿到了5万元的科研启动费,她高兴地要哭出来。
“一线科技人员的困难就应该是我们自己的困难。”翟院长召集其他领导和管理部门说:“我们当领导的是干什么的?我们科技局、后勤处是干什么的?就是为科技人员服务。就是帮他们解忧排难,帮他们选人、找钱、找项目;帮他们立项、申请、搞公关。扶上马,送一程。这样,人才才能一心一意搞科研。从今后,中国农科院立下规矩,要把为科技人员服务当作管理者的第一要务。”现在,中国农科院把为不同级别杰出人才提供的几十万到400多万元不等的科研启动费,写进了中国农科院“杰出人才工程”计划,并已全部落实。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中国农科院各部门不断地向“海归”们介绍国情、院情,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资金搞项目,还时时处处向外界介绍“海归”们的业绩。
本报记者 范建 通讯员 沈贵银 刘继芳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向第37届非洲联盟峰会致贺电2024-02-17
- 习近平致电祝贺斯图布当选芬兰总统2024-02-16
-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024-02-15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024-02-15
- 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向美国林肯中学师生回赠新春贺卡2024-02-11
- 习近平致电祝贺阿利耶夫当选连任阿塞拜疆总统2024-02-08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2024-02-08
- 习近平同葡萄牙总统德索萨就中葡建交45周年互致贺电2024-02-08
- 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2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