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面向未来,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卡脖子”难题,关键是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188bet平台app官方 院长唐华俊
突破科技创新关键点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5年,科技创新任务艰巨。
“从国际上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推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生命科技、信息科技、纳米科技等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加速向各行业领域渗透,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必须迅速抢占制高点,在世界科技舞台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工程院院士、188bet平台app官方 院长唐华俊说。
唐华俊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业科技肩负新使命、需要新变革。“我们要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突破农业科技创新关键点,把握农业科技创新落脚点,加快农业科技现代化,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性、根本性和决定性作用。”
从国内看,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科技必须牢牢把握主动权,确保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要完善农业科技体系,努力提高科技支撑和引领乡村振兴的供给能力和保障水平,优化布局、调整方向,努力提高科技供给结构和质量。
唐华俊建议,要强化农业基础前沿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持续开展合成生物学、作物高光效、农业生物固氮、固定杂种优势等基础前沿研究,努力抢占前沿竞争制高点。围绕现代种植养殖业、智慧农业、都市农业、太空农业、未来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强化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同时,要以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拓展农村科技和高端智库影响力。根据畜禽和作物产业变动趋势和区域发展需求,优化区域中心布局和科研团队布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学科基础前沿创新需求,谋划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台站、试验基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创新平台布局。
对于人才队伍建设,唐华俊建议,要健全以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人才年轻化,加大对无“帽子”、有贡献人员的支持力度。扎实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全球创新竞争新形势的高水平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188bet平台app官方 副院长万建民
打好种业“翻身仗”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提高良种自主可控能力。
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
“总体来看,我国种子供应有保障,但种业技术和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特别是一些品种、领域和环境如果出现断供情况,会影响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国工程院院士、188bet平台app官方 副院长万建民说。
从品种来看,我国水稻、小麦虽然单产较好,但品质仍有待提升。在大豆和玉米方面,我国大部分品种单产只有美国的60%左右,这主要是受品种改良水平和栽培条件、生态环境制约。“近年来,我国不仅在玉米改良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还对作物的品质、抗病性、抗虫性、节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坚信我们一定能打赢种业‘翻身仗’。”万建民说。
打赢种业“翻身仗”要做好哪几项工作?万建民表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重点研发不依赖受体基因型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新一代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无外源基因无基因型依赖,以及特异性强或广适性高效基因组编辑技术、组合诱变技术、新型育种芯片和基因高效分型技术等育种关键技术,推动种业关键技术原始创新。
万建民表示,还要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为对象,重点攻克并建设高通量、规模化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平台,研制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和表型精准鉴定的质量控制体系,发掘携带优异基因资源种质材料,加快建成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国家作物种质库。
此外,要围绕新时期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我国粮食主产区,加快培育环境友好、资源高效、优质和高附加值专用,以及适宜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方式等突破性作物新品种;重点培育优质绿色超级稻、优质功能水稻、优质节水小麦、抗赤霉病小麦、耐旱宜机收玉米、抗虫耐除草剂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耐除草剂大豆等重大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