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明明)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所陈化兰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H7N9病毒对禽类无致病力,但该病毒侵入人体发生突变后,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与水平传播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从而揭示了H7N9病毒存在较大人际间大流行的风险。相关成果7月19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据介绍,研究人员利用家禽和哺乳动物系统,评估了从禽体和人体中分离的H7N9病毒的致病力和传播能力。全基因序列比较发现,从禽体中分离的H7N9病毒和从人体中分离的H7N9病毒基因组高度同源,仅有不到30个氨基酸的差别。尽管有些病毒仍保持着识别禽类呼吸道上皮细胞受体的能力,但所有从禽体和人体中分离的病毒都具有结合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受体的能力。这正是H7N9病毒容易感染人的主要原因。
随后,研究人员利用家禽和小鼠测试了H7N9病毒的致病能力。结果显示,从禽体内分离的H7N9病毒对鸡、鸭和小鼠无致病性,但从人体内分离的H7N9病毒可引起小鼠严重发病,体重下降超过30%,甚至死亡。进一步分析发现,人体的H7N9分离株在小鼠体内的复制能力与致病力较强的原因在于,其在人体复制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由于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雪貂与人类中的传播特性非常接近,科研人员利用雪貂测试了2株禽体H7N9分离病毒和3株人体H7N9分离病毒的传播能力。结果也证明,3株人体分离病毒在雪貂中的复制能力明显强于2株禽体分离病毒。此外,通过对这5株H7N9分离病毒的呼吸道飞沫传播测试发现,人体的H7N9病毒可经飞沫在雪貂中高效传播。
陈化兰解释说,H7N9病毒对禽类的无致病性,使其在禽类中存在而不易被发现,从而增加了H7N9病毒传染给人并发生更多基因突变的机会。为此,她呼吁,全球对H7N9病毒的防控不能掉以轻心,同时应密切监测自然界尤其是人群中H7N9病毒变异情况,加强技术研发与储备,并在政策与措施上有所准备,以有效阻止H7N9流感病毒在人际间大流行。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向第37届非洲联盟峰会致贺电2024-02-17
- 习近平致电祝贺斯图布当选芬兰总统2024-02-16
-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024-02-15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024-02-15
- 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向美国林肯中学师生回赠新春贺卡2024-02-11
- 习近平致电祝贺阿利耶夫当选连任阿塞拜疆总统2024-02-08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2024-02-08
- 习近平同葡萄牙总统德索萨就中葡建交45周年互致贺电2024-02-08
- 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2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