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2004年12月4日 记者 范建
我国学者通过最新研究,首次提出“农业立体污染”这一新的学术观点及防治对策。
被称为海陆空交叉穿梭式的“农业立体污染”,比平面单一的“农业污染”更具危害性。科学家说,它是由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农药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理以及耕种措施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构成了从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的“立体污染”。一份可靠数据显示,我国受不同程度污染的耕地面积接近2000万公顷。
188bet平台app官方 章力建、董红敏、蔡典雄、李玉娥等专家,今天在给国家有关部门的一份报告中提出,要用一体化的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主要污染物在“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系统中的迁移规律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中立体污染的阻控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从而建立“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的诊断与评价方法,为防治“农业立体污染”提供技术支撑。
专家认为,“农业污染”防治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但就某个平面的污染现象采取单打一的治污办法不是治本之策。必须形成科技界协同作战的“海陆空合围”,因此,采取“水体-土壤-生物-大气一体化”的综合防治才是全面有效解决问题的良策。
为此,专家建议,在农业系统已有的监测网站基础上,根据“农业立体污染”监测的需求,完善、形成覆盖重点区域的“农业立体污染”监测网络;通过长期定点监测,摸清“农业立体污染”的底数,为我国“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
专家还建议,根据不同区域的污染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在典型区域建立“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示范点,开展综合防治技术区域适应性研究,筛选出关键防治技术、示范推广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
为了形成对“农业立体污染”的全面攻坚,专家呼吁,需要以科普和大众媒体的宣传形式,提高公众对“农业立体污染”的认识和自觉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