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农业科学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在新疆召开“棉花黄萎病综合治理技术方案”示范现场会,组织专家对棉花抗病示范品种“新植杂2号”进行抗病性评价和测产考察。
现场勘验结果显示,抗病示范品种“新植杂2号”在新疆重病田黄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大幅度降低,新疆兵团第八师133团示范田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40%和12.9,对照品种“新陆早55”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86.7%和50.8;乌苏市古尔图镇示范田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28.3%和9.2,对照品种“新陆早61”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63.3%和26.3。根据棉花黄萎病病指计算方法标准,病情指数20以下为抗、10以下为高抗、5以下为免疫,田间抗病性表现突出。示范种植结果显示,该品种还兼具丰产性好、适合机采等特性,各示范点亩成铃数较对照品种平均增加15.4%以上。
专家组对“新植杂2号”的抗病高产示范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专项任务完成了以推广抗病品种“新植杂2号”为核心的黄萎病综合防治示范任务,达到了项目预期的经济技术指标要求,综合效益明显,任务进展顺利,为其它作物黄萎病综合治理技术的简化和熟化提供了良好借鉴。
据悉,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土传性维管束真菌病害,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我国每年种植棉花面积约6000~7000万亩,由于常年连作,土壤中黄萎病菌日益积累,流行面积已超过3000万亩,尤其在西北内陆棉区(新疆)呈现逐年加重趋势,给棉花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由加工所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启动以来,科研团队围绕“棉花抗黄萎病材料创制、新品种选育及综合防治技术”任务,开展了我国主产棉区新疆黄萎病菌的致病性分化、人工高压复合动态病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创制多基因聚合抗黄萎病材料、培育抗黄萎病新品种等研究工作,与新疆农垦科学院植保所、河南中原中农良种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以抗病品种为核心的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熟化和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2023-11-30
- [科技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度“揭榜挂帅”项目正式启动2023-11-29
- 研究发现杂原子在生物炭吸附过程中的互作机制2023-11-29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2023-11-29
- 研究揭示铁矿和有机物调节砷化学转化机制2023-11-28
- 中国农科院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决定宣布会议2023-11-28
- [人民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揭榜挂帅”项目启动2023-11-28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2023-11-28
- 吴孔明到党支部工作联系点调研2023-11-27
- 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在京颁奖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