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8月15日电 (记者瞿剑)15日在京开幕的第七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用三大板块和一组数据,对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作了解析。
李家洋透露,2015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标志着中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他列举以下一组数据: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例逐年提升,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示范,使农田氮磷等的排放量降低60%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减少50%以上,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以上。
李家洋着重从三大板块来说明中国农业科技的显著进步。
源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构建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平台,解析了多种重要农作物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促进了品种改良方法和理论进步;建立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形态建成、器官间物质分配及产量形成的数字模型,促进了数字农业技术发展;解析先导发现、新靶标和潜在靶标设计、活化活性成分形成机理,促进了生物药物创制。
产业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芯片、细胞工程和生物育种信息平台的构建,全面带动了现代种业发展;突破农业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形成了重大动植物疫病,绿色防控新模式;创制出一系列新型缓控释肥料,支撑中国成为世界缓释肥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大型联合收割机、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等智能化技术,推进了农机装备产业进步;大宗及特色农产品高效提取与工业化连续分离、绿色低能耗干燥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驱动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突破无线传感网与云通信、智能化信息处理与云计算等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构建了主要农产品质量全程跟踪与溯源技术体系。
技术创新大幅度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建立作物节水高产优质用水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干旱半干旱区节水农业技术与装备等综合技术体系,农作物秸秆成型燃料技术、合成生物质裂解油技术、沼气技术等实现规模化应用,南方丘陵区稻草秸秆易地覆盖技术模式,使旱坡地水土流失量减少70%、土壤生产力提高20%。
分享到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2023-11-30
- [科技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度“揭榜挂帅”项目正式启动2023-11-29
- 研究发现杂原子在生物炭吸附过程中的互作机制2023-11-29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2023-11-29
- 研究揭示铁矿和有机物调节砷化学转化机制2023-11-28
- 中国农科院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决定宣布会议2023-11-28
- [人民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揭榜挂帅”项目启动2023-11-28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2023-11-28
- 吴孔明到党支部工作联系点调研2023-11-27
- 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在京颁奖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