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恩情重如山,我要在有生之年尽力多为党做有益的事,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党。”188bet平台app官方 棉花研究所88岁的老党员田伯英如是说。今年6月26日,在建党98周年之际,有着78年党龄的老党员田伯英同志自愿向党组织缴纳了10000元党费,这是她自去年6月一次性交纳10000元党费后,第二次向党组织缴纳大额党费。她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的党龄有78年,在建党98周年之际,我向党组织交纳大额党费,表达我的一片心意。”
有着78年党龄的老党员田伯英同志自愿向党组织缴纳了10000元党费
田伯英1931年2月出生在河北曲阳庄儿南沟村,这里属于晋察冀根据地游击区。1941年1月,年仅10岁的田伯英在已加入共产党的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参加了儿童先锋队(儿童团)并任团长,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地党组织认定:参加儿童先锋队时间即为入党时间)。
提起过去的革命岁月,田伯英老人仍然记忆尤新。她说:儿童团主要任务站岗查路条盘查可疑人员、传递信件情报、看消息树通报敌情。她父亲是地下交通员,她家也就成了地下交通站,来往送信的人员,都在她家吃饭。当时,山顶上有敌人的炮楼,工作是很危险的。
童年的田伯英,怀着对党的一片赤子之心,积极完成党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有力支援了抗战,在她年幼的心中埋下了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也为她今后的人生奠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抗战胜利后,庄儿南沟村成为解放区。田伯英先后任庄儿南沟村任妇女主任、村公安员,组织带领妇女给部队缝鞋帮、纳鞋底,支援前线。“如果不是共产党,我们过不上今天的好日子。”田伯英说。她始终牢记入党的初心,组织民众支援前线、服务我军官兵,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田伯英成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招收工人。1953-1955年,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她边工作边在华北农科所职工夜校学习。短短数年,田伯英完成了由农民向农业科技人员的转变。因工作成绩突出,她1956年被评为农工三级。同年10月,晋升助理技术员。1958年,中棉所搬到河南安阳,田伯英来到安阳。她回忆说:“第一次来所里,笑了火车问半天没人知道棉花所,后来乘车总算到了白璧,雇了辆驴拉的轱辘马,坐了一宿到达棉花所西场,以为真到了,一问,才知道南场才是棉花所总部。那是,从西场到那成全是田地,只能从田埂走,又走了好几个小时才到。”
当时条件异常艰苦,地理位置偏僻,离镇上还有六里多地,住的是空心墙垒起的简易房,蔬菜自己种,煤球自己打,粮店自己开,学校自己办,机械自己修,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她和来自全国各地,操着不同方言的专家们一起在这里扎下了根。田伯英什么活都干,工人的活,技术人员的活,只要有需要,她都会冲上去,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任劳任怨。她说:“我从小就是苦孩子出身,战争年代打游击不容易,能有个工作都是党给我的机会,我不能忘本,怎么会后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田伯英先后四次去海南岛,在三亚崖城开展棉花南繁工作。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晚上没电,只能用煤油灯照明。租用土地、自己做饭,试验田严重缺水,她和另一个女同志两人用戽斗浇水。肥料也是靠自己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背上梯田。有一年地里的草特别多,也是她们自己一点儿一点儿用锄头去除。
棉花品种培育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繁琐的、细致的。她回忆道,特别是在秋天地里选种时,就顾不上家了,每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都是在试验地里选种工作中度过的,家里的孩子们,常常抱怨没有妈妈陪伴。对孩子们,她充满愧疚,但从未放弃对工作的追求。她说:“我们是棉花科研的国家队,是党的事业的践行者,干好手头的工作,就是为党的事业而奋斗,我要坚守这颗初心。”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她参与多个棉花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共选育出中棉所2号、中棉所3号、中棉所7号、中棉所9号、中521、中棉所12、中棉所15、中棉所17、中棉所19等9个棉花新品种。
1989年3月,田伯英正式离休。她积极发挥余热,关心支持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协助课题做好传帮带工作。她教导年轻后辈: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中棉所精神不能忘。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能丢。
虽然年龄大了,她还认真学习,做了非常详细的笔记,坚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原文和党的方针政策。她经常说:“我每天都看新闻,党和国家的事,我都有学习……”“没有党,我什么都不是,党需要我,是我的光荣,我年纪大了,别的工作完不成,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是必须要做的。”老人言谈间流露出的真诚,让人深受感动。
棉花所党委书记潘燕荣表示,我们要向田伯英同志学习,深切感受初心、使命对人生有为、事业发展的澎湃推动力量,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牢记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使命,砥砺前行,发扬共产党人的优秀传统,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化作爱岗敬业、推动研究所发展的正能量,勇于扛起棉花科技创新重任,攻坚克难,为现代农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为“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