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战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大多数人不知道农业战线有两场“攻坚战”也是鏖战正酣,同样是艰苦卓绝,同样是分秒必争,这就是“非洲猪瘟疫苗研制”和“草地贪夜蛾防控”两项联合攻关战。中国农科院两个攻关组的科研人员们与坚守在新冠肺炎疫情前线的一线工作人员一样,把责任扛在肩头、把国家需求的使命记在心中,恪尽职守、分秒必争、迎难而上开展科研攻关。
急国家所需 非洲猪瘟疫苗研制刻不容缓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来势汹汹、波及全国。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似乎冲淡了人们对非洲猪瘟的记忆。实际上,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感染后发病率和病死率可高达100%。非洲猪瘟防控同样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事关国计民生,意义重大。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科研团队在确保肺炎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坚决保障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工作不中断、不停滞。
除夕当天,当全国人民阖家团聚的时候,哈尔滨兽医所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里依旧满负荷运行。疫情迅猛,N95口罩和一次性防护服的货源奇缺,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也为了给医护人员节约资源,他们为自己定下了战时原则:尽量减少吃饭和喝水量,加穿成人纸尿裤,保证实验期间不上厕所。从穿好防护服进场到实验结束,每次四五个小时站下来,有的累到几近虚脱。大年三十下午四点,他们才兴高采烈地吃起泡面。
对普通人来说,病毒是充满未知和恐惧的名词,但对科研工作者来说,与最危险的病毒战斗是他们工作的日常。烈性病毒的实验是不允许失误的作战,零事故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在负40帕气压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必须像宇航员一样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除了实验,他们还必须每天加班检修设备、安装风管、消毒检测。这些看起来最寻常的工作,穿着防护服去做,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通过监控室摄像头,隔着防护服面罩,他们脸上的汗水仍然清晰可见。整个春节假期,他们不分昼夜连轴干,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科研人员正在给猪做滴鼻感染实验。
同样分秒必争的还有非洲猪瘟联合攻关组兰州兽医研究所科研团队,他们承担了非洲猪瘟病毒免疫抑制机制研究、疫苗和诊断试剂技术开发等任务。为确保科研工作不耽搁,他们加班加点,春节期间全所30位科研人员及20多位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支撑人员投入工作,他们有的负责实验室采样,有的负责细胞分离,有的负责样品检测……实验室经常通宵灯火通明。特别是免疫与致病试验组每天进入负压实验室观察、采样和检测,一干就是4、5个小时,甚至一整天,走出实验室后往往身体严重脱水。
时不我待 打好“虫口夺粮”保卫战
2019年1月左右,草地贪夜蛾开始入侵我国。由于我国各地防控及时,去年对秋粮影响有限,但实际危害粮食面积仍达到200多万亩。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同样不可掉以轻心,这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肺炎疫情期间,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坚守岗位,为国家虫害防控提供技术咨询,制定春季草地贪夜蛾越冬调查方案和玉米资源抗草地贪夜蛾田间试验方案。近期恰逢试验田玉米苗期,是草地贪夜蛾为害盛期,也是田间调查获取虫量数据的关键时期,攻关团队协调研究人员在云南江城、澜沧、瑞丽及寻甸等地持续开展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工作,在新乡、北京等地开展草地贪夜蛾测报技术、为害风险等相关研究。
赵胜园在田间开展试验调查。
植保所经济作物害虫创新团队的博士生赵胜园大年初二就踏上返回云南试验监测点的路,在做好自我隔离的前提下继续开展草地贪夜蛾监测研究工作。为减少人员聚集,赵胜园主动承担了多人的研究任务,独自“居田”观察,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及防控提供了第一手数据。植保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科研助理李宏梦和硕士生高祖鹏,主动放弃春节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克服疫情期间的种种困难,坚持开展草地贪夜蛾种群、寄生性天敌夜蛾黑卵蜂的继代繁殖和室内生物学研究,并承担了另外4种重要害虫的继代饲养盒种群保存工作。
这就是我们的农业科研人,他们与时间赛跑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用科研成就书写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