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至2月2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对中国展开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188bet平台app官方 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是“梅姨”到达北京后的参观访问首站。她对中国科学家在农业高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中国国家农业科技展示园是一个集农业科技研究、展示、培训、沟通交流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开放平台。园区有三条产品线,即工厂化农业、都市农业和城市农业。其中,城市农业综合体模型体现了不同的种植方式和空间利用方式,里面有办公区、餐厅、地下农场、室内农场和屋顶花园,同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是一个“垂直农场”。在这个“垂直农场”里进行了各种科技创新和商业新模式的孵化。我国已经在山东和贵州等地建造了相关的垂直农场项目。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垂直农场。
中国农科院与英国科技合作成效显著
中国农科院与英国的合作历史悠久,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水土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等农业科研教育领域合作与交流不断,合作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的良好态势。
中国农科院与英国科研机构的合作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作物科学研究所与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JIC)共同开展小麦遗传图谱绘制研究,为后来的“禾本科作物比较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后的近30年,双方在小麦基因组、种质资源等方面保持了密切的合作与交流。自2004年以来,中国农科院先后与英国利兹大学、英国食品和环境研究院、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洛桑研究中心、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JIC)、英国生态和水文中心(CEH)、詹姆斯赫顿研究所(JHI)、英国Pirbright研究所等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通过中英两国政府的资助和支持,双方共同承担了近30项合作项目,涉及中国农科院15个研究所,研究内容包括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研究、小麦基因组测序、小麦抗性基因挖掘、超级稻氮肥利用率提高、生物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利用、草地生态系统优化关键技术合作研究、饲料及畜产品化学污染物残留检测方法研究以及小反刍兽疫新型诊断方法等。
为进一步加强联系、深化合作,中国农科院与英国合作伙伴搭建起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2006年,中国农科院与洛桑研究中心、约翰英纳斯中心成立了“中英芸薹属作物遗传改良联合研究中心”,成为双方在芸薹属遗传改良的国际合作研究材料、数据、技术以及人员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全方面的合作平台。2015年,中国农科院与洛桑研究中心建立了“中英农业可持续集约化发展联合中心”,确定了在提升作物效率、土壤治理、病虫草害综合治理、创建农业创新实践及政策模型等4个领域开展合作研究。
另外,中国农科院还是农业部与总部位于英国的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自2008年成立以来,双方开展了实质性合作,成效卓著,执行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国内外合作单位达50余个,项目获得总资助经费约9千万元,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人,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10余次,联合发表论文24篇,取得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项。
英国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中国农业科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农科院的学科带头人中有20余名有在英国大学、科研机构学习经历。同时,中国农科院也邀请英国著名专家学者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在中国农科院与英国合作伙伴的科技协议和联合研究项目框架下,双方科研人员联合发表学术论文68篇。双方研究学者进行了频繁的交流互访,2017年,中国农科院共派出了49个代表团,103名科研人员赴英国合作单位访问,极大地增进了解,促进友谊,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农民日报记者 李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