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普通,做得都是最基础的工作,被采访可能还不够格。”电话那头,年近耄耋之年的老茶人、188bet平台app官方 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权启爱声音质朴亲切,受访之初还有些不好意思。
可老人家只说对了一半,他眼中最基础的工作,却是他人眼里最不凡的事迹。
他是中国茶叶机械化发展的领路人,由他参与研发的茶机械至今还在被广泛使用;他曾在退休前后奔赴扶贫一线,一帮扶就是20年,在那些地方创造的无数个“第一次”,不知道改写了多少茶农的命运……
石阡县里的柔情
权启爱一生去过的茶区无数,可真要说起最让他魂牵梦绕的,非两个地方莫属——贵州石阡县和浙江磐安县。他几乎把自己55岁到75岁的20年时光,都奉献在了那里。
石阡,位于被称为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劣,交通信息阻塞,产业发展如同它的名字,石头般沉重地迈不开步伐。
当1993年,权启爱响应国务院扶贫办的科技扶贫计划来到这里时,他发现,当地的茶产业发展几乎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没有像样的产品,没有成型的茶厂,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没有合适的销售渠道……
什么都没有,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起步。
“当时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这里与东南沿海相比,确实差距很大。”权启爱把脉当地的产业发展脉络,认为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才。
当地第一个以茶为科目的中专班由此应运而生。面对一群热爱茶叶的、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年近花甲的权启爱和与他同去的两位科技扶贫伙伴充满了干劲儿。基础的理论要恶补,背后的茶区就是课堂,他用心地设计着每一阶段的知识,在这个中专班一教就是3年。这批学生毕业后,他又从里面挑选了20多个,送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深造半年。现如今,石阡主要的茶叶技术骨干、茶企负责人,还是他们当年手把手带出来的那批学生。
但只有技术骨干还不够,最主要的做茶主体是农民。权启爱一边忙着中专班的教学,一边又在产茶的乡镇开办培训班,前前后后来学习的不下几千人。
茶叶是季节性作物,按常理只需要在春季3个月待在这里,可是权启爱每年都会“超时”,甚至经常要待上大半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教学生、教技术、建茶厂……”
有一年,当时农业部驻武陵山区扶贫组的组长到茶厂去看望他时,甚至都没能第一眼认出他来。眼前的这位哪里还是研究所里干净整洁的研究员,只见他满身油渍,“脏”得有些认不出。当时的权启爱引进了茶叶机械帮扶当地生产,他带领着茶农趴在机械设备底下组装,浑身上下的衣服沾满机油,需要用柴油或汽油先清洗,再用碱水煮沸才能清洗得掉。脸更是比来的时候黑瘦了整整一圈,在当地只吃两顿饭,早起先干活,九十点钟才能吃上第一顿饭,下午三四点钟才能吃上第二顿。
组长一看他吃的菜,几乎天天都是蒜苗炒辣椒,心疼不已。“其实当地干部群众都很照顾我,这些少数民族同胞都很真诚,只要真心对他们进行帮扶,他们便会以两肋插刀的热情支持你的工作。当时因为生活水平低,茶厂离乡镇还有几公里,能和茶农吃上这样的饭菜已经很不容易。”权启爱说。
不在石阡的日子,回到杭州继续做科研项目的权启爱,心里也始终放心不下那里。一回到石阡,他不仅从杭州带来了制茶师傅,专门教授当地茶农名茶制作工艺,提升茶叶品质;还带来了新的销路——英国联合利华的大订单,第一年石阡茶叶卖出了20吨,第二年卖了40吨,石阡茶叶首次参与国际市场……
权启爱像一个大管家一样,事事操心。前不久,他重新回到石阡,看到当时建设的茶厂,有些感慨:“当年,连茶厂的地基都是我开着推土机推出来的。”权启爱笑着说,石阡是让人非常值得留恋的地方,虽然过程非常艰苦,但回忆是非常美好。
磐安:十万元都不换
“您教给乡里农民的技术,比给我们直接拿来十万元还重要。”浙江省磐安县双溪乡党委书记说这句话时,是2003年。他或许没有想到,当十年后权启爱拿出自己的扶贫成绩单时,这句话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当年权启爱从贵州回来时,已然过了退休年龄,可此时的他接受了一个新任务,有了一个新身份——科技特派员。“只要我们国家需要,年龄都不是问题。”权启爱说。
当时浙江开展科技下沉服务,派驻科技特派员到乡村参与扶贫工作,权启爱又来到了浙江发展最滞后、最贫困的地区———磐安双溪。
“这个乡以种植玉米、地瓜为主,茶叶不成规模,只分散在一堆堆的沟坎里。”权启爱说,但一考察他发现,这里的农民脱贫致富,完全可以以茶业作为产业抓手。当地的生态条件适宜茶树生长,茶叶品质也属上乘,为此他在帮助当地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定下目标:通过几年时间,让茶园面积发展到6000亩,人均达到一亩,茶叶年收入增至3000元。
“这里是龙井产区,要炒出最好的龙井。”权启爱决定教授农民炒茶,可对于茶叶收入只有一两百块的茶农来说,这个目标看上去过于“梦幻”,他们的积极性明显不高。
“总要想个办法,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于是,权启爱从研究所里邀请了一批外援———做龙井茶最好的一批技术师傅,请他们现场PK。“茶农起初都很不服气,认为炒茶技术都大同小异,可一对比,高下立现。我们的技术师傅炒制的茶叶,一斤要比农民炒制的多卖上15元甚至30元。农民看到了希望,也愿意开始尝试。”
多年以后,当地人回想起那时的场景时,都说“权老师引起了一场炒茶风暴”,各村的茶农都被带动了起来。
“我们一个村一个村地教,现场特别热闹,常常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围着我们学,教的人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从乡里到县里,我还开办了两期一个月的培训班,对90名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和重点产茶乡镇技术骨干开展技术培训,再由他们继续到更多的地方讲课培训,留下了一批不走的科技特派员。到了2005年,当地已然形成了种茶高潮,2010年,种茶面积达到6000多亩,人均一亩茶的目标真的实现了。”
不同的地区特色不一。当权启爱走了近两小时的山路,来到磐安县山枣村时,他为当地开了一剂引种白茶的“新药方”。“那里现在已经实现一亩平均收入在六七千甚至八千元。”权启爱说,前几天他看到电视台采访了当地一位茶农蔡文菊,正是他熟悉的老朋友。“2004年,她家玉米地边上只有零星几棵茶树。现在则已经种了五六亩,每年收入有五六万元。她现在哪里还有农民的样子,新房盖起来了,私家车也开起来了,我真从心里为他们感到高兴。”
等权启爱完成帮扶任务,离开磐安时,时间又过去了5年。这位80岁的老人,看着当地人的茶叶收入从原有的几百块上升到了几千元,从零星做茶盲目发展,已然拥有了一个可以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特色产业。
新书出炉:能文能武
从磐安回到杭州,权启爱依然没有闲着,他又一头扎进了科技扶贫新的战场,成为“老茶缘”老专家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连续5年10多次奔赴四川,用科技力量为乐山茶农带去真金白银。
上战场能“武”,到书桌能“文”。前不久,权启爱出书了——《中国茶叶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洋洋洒洒90万字,他用了4年时间倾心写就。“我梳理了我们国家茶叶机械的整体脉络和情况,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把这些机器的原理、结果、操作使用方法都写在里面,希望这点心得体会,能够留给后边的同事了解和参考。”
从1965年分配到茶研所工作,权启爱一路见证着我国茶叶机械生产的发展。“当时我们国家的茶叶机械发展,还处于没有正规设计的状态。我们国家援助几内亚,帮助当地组织建种植场、茶叶加工厂,但却没有成套的机器提供。所以,这项茶叶机械的研究,就落到了我们头上。”权启爱说,他们利用3年时间将这些需要的茶叶机械全部设计并试制出来,成功出口到几内亚,这些机械也同期在国内进行推广。不仅如此,现在用的很多机器还是依照的当时的机器原型,只是制造的精度、配套有所提升。
“作为从事茶叶机械专业的人来说,我们希望研制出新机械,推广到茶区去,让茶农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些年,机械化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茶叶发展规模和质量也不断提升。对于我们而言,虽然条件艰苦一点,但只要能对国家好,能为茶业做点贡献,我就感觉很欣慰了。”权启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