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瞿剑)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深化完善九大学科群建设,积极实施学科、项目、经费、人才、条件一体化战略,188bet平台app官方 “十一五”期间共主持国家及行业重大科技项目5741项,参加894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43项,其中有多项突破性成果具有世界领先地位。这是记者从今天在京召开的中国农科院2011年度工作会议了解到的。
据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介绍,“十一五”期间,中国农科院科研项目合同经费总额达到36.34亿元。在取得的643项各类科技成果中,获奖成果336项,其中国家级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3项,省部级奖152项;获各项专利授权675项,获审定新品种358个、新品种保护权78项、新兽药证书36个、软件著作权201个。他特别强调,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了转基因三系杂交棉、超级稻、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植酸酶玉米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一批高水平论文在《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凸显了中国农科院作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国家队的地位。
翟虎渠表示,除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外,中国农科院“十一五”科技兴农也成效显著。“十一五”以来,应用“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已育成32个新品种。国产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国抗虫棉种植面积的95%,全国累计推广1.67亿亩,新增产值超过470亿元。以“中双9号”为代表的一批双低油菜新品种,年均推广2500万亩,覆盖我国油菜种植面积的1/3以上。大豆新品种“中黄13”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中黄35” 创亩产402.5公斤新记录。
翟虎渠还介绍,“十一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全面启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遴选出首批13个院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90个所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整体效应逐步显现。在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平台建设方面,新争取国家农业图书馆、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国家畜禽改良中心等重大科研设施类项目7个,完成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中心、航天育种工程建设,完成了中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验收;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12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4个,农业部转基因质检中心9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专业分中心8个,农业部野外台站4个,极大的提升了科技平台的运行效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