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冬玉指出,数据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依靠数据能够实现农业供应链条“闭环”管理,依靠数据能够实现农业跨域开放融合,依靠数据重塑农业价值链发展共享经济。要加快建设适应发展需要的数据调查分析系统,通过完善农业数据监测制度,全面提高农业数据质量;通过完善农业信息分析制度,全面提高信息分析质量;通过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和服务制度,实现农业信息权威发布。要把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打造成引导市场预期和生产的专业化活动,靠专业化建设提高质量,靠专业化建设增强特色,靠专业化建设树立权威,靠专业化建设增强话语权。
陈萌山表示,农业展望大会是我国农业监测预警领域工作成果的集中表现,更是农业科技与管理工作者立足国家发展需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未来中国农产品供求趋势进行权威分析和发布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中国农科院不断加强培育农业信息分析的科研队伍,与全国农产品市场分析师队伍一起,在农产品供需监测预警领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农业信息研究所持续开展了农业展望、农业监测预警、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创新、技术突破、设备研制与系统构建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降低市场风险、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他希望,农业展望大会成为国内外同行开展农业监测预警交流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同行、国外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该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中国及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唐珂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对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形势进行展望预测。他谈到,“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能进一步提升,以优化品种结构、品质水平和节本增效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取得明显成效,稻、麦供需基本平衡,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玉米种植面积大幅调减,库存压力有效释放,玉米价格将回归市场。油料产量恢复性增长,大豆进口明显放缓。棉花需求下降明显,食糖供求关系持续偏紧。菜、果、蛋、渔产量稳步增长,国际贸易保持活跃。肉、奶消费快于产量增长,进口急剧增加。
会上,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2016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农业监测预警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在会上作了“中国农业展望的技术支撑”的主题报告,从数据支撑、模型系统、工作流程、展望应用等方面全面阐释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的技术支撑体系。54位专家针对18个品种未来10年走势进行了专题信息发布,并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产品价格机制、农业资源环境、大数据与监测预警、农业电子商务等6大问题进行了热点研讨。
据悉,这次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是我国举办的第3届展望大会,国内外反响热烈、高度评价,有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经合组织(OECD)、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等国际组织代表,美国、欧盟、日本、巴西、新西兰、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有关部委、地方农业部门和农业企业的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