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人才评价不再以“帽”取人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评价中以“帽子”论英雄,贴“永久牌”的不良倾向比较严重,人才总体趋于静态评价。这些现象不仅阻碍了人才的培养与利用,更不利于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日前,在中国农科院召开的2018年人才工作推进会上,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呼吁,人才评价不能以“帽”取人,建立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人才评价机制,既要看“帽子”,更要看“里子”。这个“里子”是指人才当前和未来的创新能力,要坚持德才兼备、真正做到唯才是举。
唐华俊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近年来,农科院在人才、项目、经费和现代院所管理中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创新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在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农科院在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围绕人才评价中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够等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改革。”中国农科院人事局局长贾广东告诉记者。
宁约瑟是农科院植物保护所的一名科研人员,2011年博士毕业后来到农科院工作。7年来,在农科院“青年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工程”“农科英才特殊支持”等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宁约瑟2013年就晋升为副研究员,2016年10月晋升所聘研究员,今年年底有望破格晋升研究员。
据介绍,目前农科院累计已有54名人才通过绿色通道获得了职称晋升。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君明告诉记者,在考核方面,作物科学研究所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合理的评价周期、建立与科技评价相关联的奖惩机制。“比如我所在的作物遗传育种中心,考核的是新品种选育、品种权的申请、新品种推广面积、论文等。不同研究方向也有不同考核指标。”
贾广东介绍说,农科院还建立了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数量等与科技人才评价直接挂钩的做法,对于引进的海外人才和自我培养的本土人才一视同仁,重点评价近5年的工作业绩、代表性成果及创新发展潜力。
同时,为了避免人才“帽子”贴上“永久牌”,农科院结合农业科研的特点,对所支持的人才建立了5年考核评估周期,实行累进年限考核,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实现优胜劣汰、能进能出、动态考核的管理机制。今年就有一位入选人才培养计划的科研人员由于聘期满业绩考核不达标而没有续聘。
- 习近平向“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2023-11-30
- [科技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度“揭榜挂帅”项目正式启动2023-11-29
- 研究发现杂原子在生物炭吸附过程中的互作机制2023-11-29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2023-11-29
- 研究揭示铁矿和有机物调节砷化学转化机制2023-11-28
- 中国农科院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决定宣布会议2023-11-28
- [人民日报]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揭榜挂帅”项目启动2023-11-28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2023-11-28
- 吴孔明到党支部工作联系点调研2023-11-27
- 第二届农业科技图书奖在京颁奖2023-11-27